免费论文查重认准CNKI论文查重,专为高校论文检测、毕业论文查重、硕士论文查重诞生的论文检测入口平台,CNKI论文查重系统涵盖海量的数据库,为毕业生解决各种烦恼,论文查重软件免费为各种有论文检测、论文查重需求的人提供,论文查重认准CNKI查重!

知网论文查重 > 论文查重文献技巧 > 高中地理论文
  • 高中地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3 16:00:11 作者:知网小编 来源:www.it54.cn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
      份责任。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
      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
      ※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
      ※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
      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
      珍爱生灵,万物共存。
      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漫谈地球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二、地球的特点1、自身构成特点(1)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2)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2、普通性与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1)普通性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它是行星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2)特殊性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三、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小论文

    浅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1 水土流失恶化水环境减少可持续
    利用的水资源
    1.1 涵养水源功能变差
    在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中,通过蒸发作用与植物
    的蒸腾作用使水分转化为气态水而进入大气,风推
    动大气中的水蒸气移动和分布,并以降水形式回落
    到海洋和大陆。大陆上的水可能暂时贮存于土壤、
    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
    或以液态经过河流和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在水资
    源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中人类得以生存,降水与蒸
    发的差量便是农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用水的
    源。
    水土流失以水循环过程中陆地液态水与海洋
    的位能差为动力干扰水分循环的自然机制,造成
    利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表水、土壤水和部分地下
    水都是以土壤为载体附着在土壤上,水土是不可分
    的,土地资源的良好状况是水资源存在的保证。土
    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是土壤贮水能力的上限,田间持水量的大小取决于
    土壤的质地与结构。水土流失使得土层变薄、土壤
    结构发生改变、土壤持水量降低,同时又为新的加速
    状态的水土流失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条件,引发新的
    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水土流失导致水土
    流失的发源地区域涵养水源的功能变差,使得降雨
    作用下区域坡面径流增加,加剧旱涝灾害,容易诱发
    洪涝灾害。
    1.2 大量泥沙进入江河湖库
    水土流失作为原动力携带大量土壤泥沙进入江
    河水系,淤积在下游河床和水库库底,对于下游造成
    严重的危害:水系河道淤堵、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大
    打折扣,“地上悬河”现象日趋普遍,已经不再为黄
    河所专有,严重威胁河流两岸的居民生产、生活安
    全;河流泥沙含量过高,综合利用功能降低,水土流
    失引起的泥沙下泄,淤积湖库使得水利工程设施的
    调洪蓄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甚至失
    效,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水土流失引发的面
    源污染使得大量的农药、化肥进入水系,导致水质严
    重恶化。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水源在山区和水土流失
    区,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
    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
    2 水土流失蚕食土地资源
    2.1 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急剧减少
    水土流失最为直接的危害就是将土地资源的表
    层土壤层层剥蚀和冲蚀,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到严
    重破坏,土层变薄,使得土地资源的农业或非农业利
    用价值降低甚至无法利用,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急剧减少。由于土壤的侵蚀,导致土地沙化、荒漠
    化、石漠化的面积增加,农业可利用价值降低。
    2.2 耕地数量和质量双重下滑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耕地土壤是地球表面
    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在岩石的
    风化作用和生物分解等综合作用下经过漫长的演化
    过程形成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沟壑密布,地形支离破碎,耕地因此大量减少。同
    时,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严重流失,耕地质量下
    滑。土壤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等各种营养物质,由
    于水土流失,尤其是表土的流失,致使表层土壤变
    薄、保水能力减弱、肥力下降,最终导致耕地生产力
    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而且导致我国化肥用量逐年升高,土壤肥力却又愈
    来愈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
    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产生变异,土壤调蓄
    水分的功能变差,耕地产出率对于气候的干旱和降
    雨强度变得敏感,对于不良气候的抗逆能力减弱,很
    容易造成减产。
    2.3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下降
    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定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土地资源
    的生产力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度。土地生产力越高,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就越大,而生产条件是决定
    土地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
    资源中含养分最丰富、肥力最高的表土层流失,土地
    肥力降低,导致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以及潜在生产力
    的降低,使得土地的生物产出量降低。当土地生产
    条件和消费水平不变时,土地资源能供消费的人口
    数量必然降低,即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下降。在
    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变动不大时,必然引起土
    地超负荷,掠夺式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进一步下
    降,再生资源活力持续减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最
    终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3 水土流失毁坏和减少生物资源
    3.1 生态环境呈现退化
    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的退化。生态环境破坏甚至丧失使生物栖息地缩
    小或荡然无存,这将直接引发生物种的种数和数量
    的减少,致使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严重的水土
    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适宜野生物种栖息地急
    剧减少,野生物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我国除东北
    和西南少部分地区尚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始天然林
    外,其他地区已基本不存在。分布在农区的野生物
    种的生态空间越来越窄,由普遍性生态环境演变为
    残存“岛状”的生态环境,这就给野生物种的繁衍带
    来严重困难。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加剧,则会导致物
    种濒危或灭绝的趋势加速发展。
    3.2 生物群落逆序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又叫生态演替,它是指随着时
    间的变化,群落有序发展的过程,即演替也可以说是
    在同一地表上的同一地段,依照一定顺序分布各种
    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一类演替都要经过
    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及稳定六个阶段。到达
    稳定阶段的植被格局是与当地气候等生态因子相适
    应的,这是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的顶极。在自然状
    态下,群落有一系列的顺行发展过程,如群落的生物
    多样性、生物生产力、群落的高度、土壤的肥力等增
    加,并且群落的结构趋向于复杂化,最后形成一种稳
    定的群落。但是,水土流失作为外界环境中一种重
    要的干扰,可导致群落逆向演替,即生物群落的退
    化。逆向演替的结果造成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
    群落结构简单化、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等退化过程。例如,水土流失引发的草地退化、
    沙化的过程。
    3.3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系指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
    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水土流失在由环境
    污染引致生物多样性剧减过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
    的。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化肥
    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水土流
    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裹挟大量化
    肥、农药以及生活垃圾进入江河湖库,使得地下水遭
    受严重污染,江河、湖泊和海岸生态系统富营养化,
    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区系因而发生变化。生物多样
    性锐减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特
    别是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断裂和简化,将导致
    生物圈内食物链的破碎,引起人类生存基础的坍塌,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资料显示,由于草场
    退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平衡被破坏,我国蝗灾呈现
    暴发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危害时间长的特征。
    4 水土流失恶化区域气候
    4.1 温室效应增强
    生态系统通过固定大气中CO2而减缓地球的
    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降低,使得生态系统固持大气中的CO2量减少,
    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生态系统对区域性的气候具有
    直接的调节作用,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从地下吸收
    水分,再通过叶片蒸腾,将水分返回大气,大面积的
    森林蒸腾可以导致成云致雨,从而减少了该区域水
    分的无效损耗,而且还可降低气温。随着生态系统
    的退化,区域水分循环也会发生改变,对区域气温的
    调节作用变差。
    4.2 环境自净功能衰退,空气质量变差
    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作用包括植物对大气
    污染的净化作用和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污染的净化
    作用。植物净化大气主要是通过叶片的作用实现
    的。绿色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是吸收CO2,放出O2,维持大气环境化学组成的平
    衡;二是在植物抗生范围内能通过吸收而减少空气
    (上接第10页)
    中的硫化物、氮化物、卤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植
    物特别是树木对烟灰及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
    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泊较浅的部分、近海的
    潮间带和水田,湿地在养分循环、抗干扰和调节、废
    物处理上,对于水生植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3 风沙灾害天气增多
    水土流失导致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减少,生态
    系统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北方草地退化面积达
    90%以上,全国草地正以每年65~70万hm2的速度
    减少,使得风沙灾害增加。据科学推算,在草地上刮
    走18cm厚的表土,约需2000多年的时间;在玉米
    耕作地上刮走同样数量的表土需49年;而在裸露地
    上则只需18年时间。植被退化为沙尘暴的发生创
    造了丰富的沙尘源。2002年3月18日~22日发生
    的特大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140万km2,新疆东部、
    内蒙古大部、甘肃西北部和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
    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都出现了强沙尘暴天
    气;长江以北几乎所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沙
    尘天气的影响,上海天气能见度下降70%。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环境小论文800字左右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原创哈~~~~·24回答者:节约水资源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1360000000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320000000立方公里(约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000000立方公里(约1.8%);地下水占了13000000立方公里(约0.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000立方公里(约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000立方公里(约0.001%),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

    环境保护沙化: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小论文范文

    漫谈地球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地球的特点
    1、自身构成特点
    (1)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它是行星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小论文

    浅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1 水土流失恶化水环境减少可持续
    利用的水资源
    1.1 涵养水源功能变差
    在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中,通过蒸发作用与植物
    的蒸腾作用使水分转化为气态水而进入大气,风推
    动大气中的水蒸气移动和分布,并以降水形式回落
    到海洋和大陆。大陆上的水可能暂时贮存于土壤、
    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
    或以液态经过河流和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在水资
    源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中人类得以生存,降水与蒸
    发的差量便是农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用水的
    源。
    水土流失以水循环过程中陆地液态水与海洋
    的位能差为动力干扰水分循环的自然机制,造成
    利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表水、土壤水和部分地下
    水都是以土壤为载体附着在土壤上,水土是不可分
    的,土地资源的良好状况是水资源存在的保证。土
    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是土壤贮水能力的上限,田间持水量的大小取决于
    土壤的质地与结构。水土流失使得土层变薄、土壤
    结构发生改变、土壤持水量降低,同时又为新的加速
    状态的水土流失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条件,引发新的
    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水土流失导致水土
    流失的发源地区域涵养水源的功能变差,使得降雨
    作用下区域坡面径流增加,加剧旱涝灾害,容易诱发
    洪涝灾害。
    1.2 大量泥沙进入江河湖库
    水土流失作为原动力携带大量土壤泥沙进入江
    河水系,淤积在下游河床和水库库底,对于下游造成
    严重的危害:水系河道淤堵、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大
    打折扣,“地上悬河”现象日趋普遍,已经不再为黄
    河所专有,严重威胁河流两岸的居民生产、生活安
    全;河流泥沙含量过高,综合利用功能降低,水土流
    失引起的泥沙下泄,淤积湖库使得水利工程设施的
    调洪蓄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甚至失
    效,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水土流失引发的面
    源污染使得大量的农药、化肥进入水系,导致水质严
    重恶化。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水源在山区和水土流失
    区,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
    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
    2 水土流失蚕食土地资源
    2.1 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急剧减少
    水土流失最为直接的危害就是将土地资源的表
    层土壤层层剥蚀和冲蚀,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到严
    重破坏,土层变薄,使得土地资源的农业或非农业利
    用价值降低甚至无法利用,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急剧减少。由于土壤的侵蚀,导致土地沙化、荒漠
    化、石漠化的面积增加,农业可利用价值降低。
    2.2 耕地数量和质量双重下滑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耕地土壤是地球表面
    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在岩石的
    风化作用和生物分解等综合作用下经过漫长的演化
    过程形成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沟壑密布,地形支离破碎,耕地因此大量减少。同
    时,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严重流失,耕地质量下
    滑。土壤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等各种营养物质,由
    于水土流失,尤其是表土的流失,致使表层土壤变
    薄、保水能力减弱、肥力下降,最终导致耕地生产力
    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而且导致我国化肥用量逐年升高,土壤肥力却又愈
    来愈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
    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产生变异,土壤调蓄
    水分的功能变差,耕地产出率对于气候的干旱和降
    雨强度变得敏感,对于不良气候的抗逆能力减弱,很
    容易造成减产。
    2.3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下降
    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定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土地资源
    的生产力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度。土地生产力越高,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就越大,而生产条件是决定
    土地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
    资源中含养分最丰富、肥力最高的表土层流失,土地
    肥力降低,导致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以及潜在生产力
    的降低,使得土地的生物产出量降低。当土地生产
    条件和消费水平不变时,土地资源能供消费的人口
    数量必然降低,即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下降。在
    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变动不大时,必然引起土
    地超负荷,掠夺式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进一步下
    降,再生资源活力持续减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最
    终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3 水土流失毁坏和减少生物资源
    3.1 生态环境呈现退化
    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的退化。生态环境破坏甚至丧失使生物栖息地缩
    小或荡然无存,这将直接引发生物种的种数和数量
    的减少,致使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严重的水土
    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适宜野生物种栖息地急
    剧减少,野生物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我国除东北
    和西南少部分地区尚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始天然林
    外,其他地区已基本不存在。分布在农区的野生物
    种的生态空间越来越窄,由普遍性生态环境演变为
    残存“岛状”的生态环境,这就给野生物种的繁衍带
    来严重困难。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加剧,则会导致物
    种濒危或灭绝的趋势加速发展。
    3.2 生物群落逆序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又叫生态演替,它是指随着时
    间的变化,群落有序发展的过程,即演替也可以说是
    在同一地表上的同一地段,依照一定顺序分布各种
    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一类演替都要经过
    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及稳定六个阶段。到达
    稳定阶段的植被格局是与当地气候等生态因子相适
    应的,这是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的顶极。在自然状
    态下,群落有一系列的顺行发展过程,如群落的生物
    多样性、生物生产力、群落的高度、土壤的肥力等增
    加,并且群落的结构趋向于复杂化,最后形成一种稳
    定的群落。但是,水土流失作为外界环境中一种重
    要的干扰,可导致群落逆向演替,即生物群落的退
    化。逆向演替的结果造成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
    群落结构简单化、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等退化过程。例如,水土流失引发的草地退化、
    沙化的过程。
    3.3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系指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
    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水土流失在由环境
    污染引致生物多样性剧减过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
    的。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化肥
    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水土流
    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裹挟大量化
    肥、农药以及生活垃圾进入江河湖库,使得地下水遭
    受严重污染,江河、湖泊和海岸生态系统富营养化,
    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区系因而发生变化。生物多样
    性锐减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特
    别是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断裂和简化,将导致
    生物圈内食物链的破碎,引起人类生存基础的坍塌,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资料显示,由于草场
    退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平衡被破坏,我国蝗灾呈现
    暴发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危害时间长的特征。
    4 水土流失恶化区域气候
    4.1 温室效应增强
    生态系统通过固定大气中CO2而减缓地球的
    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降低,使得生态系统固持大气中的CO2量减少,
    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生态系统对区域性的气候具有
    直接的调节作用,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从地下吸收
    水分,再通过叶片蒸腾,将水分返回大气,大面积的
    森林蒸腾可以导致成云致雨,从而减少了该区域水
    分的无效损耗,而且还可降低气温。随着生态系统
    的退化,区域水分循环也会发生改变,对区域气温的
    调节作用变差。
    4.2 环境自净功能衰退,空气质量变差
    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作用包括植物对大气
    污染的净化作用和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污染的净化
    作用。植物净化大气主要是通过叶片的作用实现
    的。绿色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是吸收CO2,放出O2,维持大气环境化学组成的平
    衡;二是在植物抗生范围内能通过吸收而减少空气
    (上接第10页)
    中的硫化物、氮化物、卤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植
    物特别是树木对烟灰及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
    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泊较浅的部分、近海的
    潮间带和水田,湿地在养分循环、抗干扰和调节、废
    物处理上,对于水生植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3 风沙灾害天气增多
    水土流失导致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减少,生态
    系统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北方草地退化面积达
    90%以上,全国草地正以每年65~70万hm2的速度
    减少,使得风沙灾害增加。据科学推算,在草地上刮
    走18cm厚的表土,约需2000多年的时间;在玉米
    耕作地上刮走同样数量的表土需49年;而在裸露地
    上则只需18年时间。植被退化为沙尘暴的发生创
    造了丰富的沙尘源。2002年3月18日~22日发生
    的特大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140万km2,新疆东部、
    内蒙古大部、甘肃西北部和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
    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都出现了强沙尘暴天
    气;长江以北几乎所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沙
    尘天气的影响,上海天气能见度下降70%。

    高中地理论文:求一篇高中地理论文1000字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立足我国国情的两项基本国策。我国的资源蕴藏量和国土面积分别居世界各国的第四与第三位,从总量上看,"地大物博"是称得上的,但从人均指标看却恰恰相反。以人均国土而积看,我国为0.8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29%;人均耕地0.11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45种主要矿产资源计算的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具体就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铝土矿而言,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1%、4.5%、42%、18%和7.3%。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环境容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值;与此同时,我国按国内生产总值、按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单位产出的资源占用量和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却远高于发达国家。显然,日前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为了可持续的发展,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就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的选择。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能耗、物耗高,这"一低一高使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重要矿产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高。据有关部门顶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2%,锰、钢、铅、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达到38%、82%、52%和69%。同时,在矿产进口谈判中我方尚未真正掌握话语权,在进口价格年年攀升(如进口铁矿石价格2005年比上年上涨19%,2006年继续同比上涨30%左右)。进口原料上涨导致的工业成本上升,降低了我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一系列重要矿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力方式转变和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切入点和抓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需从国家、城市和区域、企业与社区三个层而同时推进,城市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城市-方面要贯彻国家的两项基本国策,落实上级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同时要结合市情,制定规划,将节约和环保同城市社会发展各相关方面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全市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全体市民具体实施。

    原创论文网yclunwen老牌的论文专业网站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有哪些地理论文可写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2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3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小论文。1000字左右。最好与高中课题有关,低碳环保也行。

    曾几何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时,伟大诗人乔治·铂金·斯莫里斯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樵夫,别砍那棵树。”指引着几代人参与环保,美化环境。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曾几何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和平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我环保我参与”这个严峻而又紧迫的命题,如今重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就在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与满足时,洪水泛滥,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等消息的报告,这犹如一个晴天霹雳,给了我们当头一击。这是怎样的一种打击啊?我们正经历严峻的考验,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每个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人问:“我能做什么?”答案很简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就这么简单吗?对,就这么简单!请记住:你与我,是浪花里的一滴水,无数滴水汇聚起来,会是澎湃汹涌的浪涛,才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无数个有限组合起来,便是无限,便会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回顾一下从身边流走的每一滴水:在你我洗盘刷碗、洗脸刷牙、洗发洗澡、冲洗厕所的时候,你我可曾想过,节约每一滴水?在你我使用电灯、电话、电脑、空调、饮水机、复印纸、公文纸的时候,我们做到环保了吗?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保护生态,参与环保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保护生态,参与环保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保护生态,参与环保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同样,一个没有保护生态,参与环保精神作支撑的校园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参与环保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话题。参与环保,从我做起,就要从思想上崇尚环保,以参与环保为荣、破坏生态为耻,抛弃“家大业大,破坏点儿没啥”的思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些看似点滴的破坏,就像“蚁穴”一样,侵蚀着坚固的根基。参与环保,从我做起,就是要在日常中体现。在残酷竞争的市场中,我们是创业者,奋斗者,而不是享乐者,逍遥者,我们要舍得吃大苦、耐大劳,把保护环境当成战胜困难的助推器,把保护环境当成战胜困难的传家宝。参与环保,从我做起,就是要在思路上开拓进取。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每个人都来献计献策,围绕生产和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参与环保,从我做起,就是要在管理上精益求精。蒲松龄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一个有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城中人,都应抓住点滴时间,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一定会找到参与环保的途径。现在,我惊喜地发现,长明灯熄灭了;电脑几天不关消失了;没有人随地吐痰了;复印纸的背面又在废物利用了,污水横流越来越少了,树木砍伐越来越少了……现在我也终于明白:参与环保,我的责任。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丰泽区教育局局长赖辉煌说过:不简单,就是将简单的事做千遍万遍做好;不容易,就是将容易的事做千遍万遍做对。平凡与不凡只一步之遥从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持之以恒,你我就是成功者,你我就是伟人.

    希望采纳

    高中地理论文:高一地理论文(1000-2000字)

    季风与大气环流系统人类有气象仪器记录的历史太短,不足以捕捉气候系统全部的变率,更难以用来预测未来数十年到数百年的气候变化.重建过去气候变化的历史、理解其机制和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在气候系统中,由于季风的演化与变率对人类经济、文化和生活节奏的许多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其研究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亚洲季风受欧亚大陆和印度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及青藏高原的强烈影响,是气候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气候学上讲,季风区是大气对流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与热带辐合带密切相关,对全球大气的热量和水汽传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通过地质记录来揭示季风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对更好地理解季风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趋势至关重要.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背景,本期汪品先[2]的长篇文章会备受欢迎.该文似乎是首次从全球视野、从如此漫长的地质历史的角度来回顾季风问题,是一篇权威的综述.汪品先[2]的主要论点是根本性的,因而是重要的.第一,他强调低纬过程在气候系统变化中所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二,他把季风看作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是热带驱动对全球气候发挥作用的途径.我完全同意这些论证,并与汪品先一样,认为气候学和古气候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把季风当作区域现象,而没有做出足够的努力来理解其行为的整体联系.这个问题当然也相当复杂,因而我亦想就此发表一些看法.读者可在网页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n-soon上看到一个对季风、原因、历史和位置的简短介绍.“季风”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mausem,意思为季节.这就是为什么季风的原始定义只包含盛行风系统随季节变化的含义.毫无疑问,最显著的季节性大气环流变化发生在南亚和东亚.正是因为与季风相联系的降水的影响扩展了这个定义,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当作季风区.后来,季风的定义逐步被扩展到包括几乎所有出现在地球热带和亚热带的、具有季节周期的气候现象.这显然说明了汪品先[2]把季风看作是一个全球性的热带系统的合理性.当然,由于热带气候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一部分,强调热带驱动并不意味着将热带气候从世界其他地区孤立出来.气候系统(在季节和地质尺度上)对太阳能量的响应涉及到所有的纬度和季节,且依赖于气候系统本身内部的反馈机制.其中,水汽反馈作用在热带地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太阳到达地球的能量约有一半被热带地区吸收.这就是不可忽视热带驱动的原因.当然,也不能忽视被冰雪覆盖的高纬地区,尤其是北半球;那里的反照率与温度之间的反馈亦很明显,季节变化的幅度亦相当大.在涉及到重要季节性变化的问题,如大气环流时尤其如此.这种复杂性的一个例子是高纬冰盖和中国东部降雨之间的可能联系,有时显得出人意料[3].高纬地区地表反照率影响太阳净辐射能的纬度梯度大小与季节特征,它同地球自转一起,驱动着三胞平均径向环流[1].因此,哈德莱环流(Hadleycells)的强度和位置趋向于随季节波动,且最强的波动出现在冬半球.由哈德莱环流内来自南北半球的地表气流汇聚形成的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convergencezone,简称为ITCZ)强对流区亦是如此.热带辐合带根据太阳黄道的位置而南北移动,尤其在冬至、夏至时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季风有密切关系.由上可见,热带辐合带不仅与热带驱动有关,而且也与高纬相关.热带辐合带的移动与位于亚洲大陆上的最大的季节气压变化也有关系;冬季时在西伯利亚发育一个强高压,而夏季时在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发育一个低压系统.这就意味着,亚洲大陆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气压(和温度)梯度亦不可忽视.在古气候天文学理论方面,汪品先[2]认为古气候记录中的天文信号非常有助于理解季风历史行为的物理驱动机制.我完全同意他的这个观点.这其中的首要任务是在地质记录中检索天文频率.Berger[4]最早计算了这些天文频率,并给出了它们的清单;在2005年又给出了更详细的关于100ka周期的来源[5];2006年论证了岁差谐波信号在赤道日照量中的存在[6].研究的第二步就是分析日照量驱动与气候系统响应之间的关系.其中,对日照量参数的选择需要格外谨慎.Berger和Pestiaux[7]曾展示,一个季节内接收的太阳能总量只与地轴倾斜度有关,而季节的长度只与岁差相关.因此,地轴倾斜度和岁差共同决定了季节平均日照量和天日照量的特征.这一点必须考虑,因为不同的日照量参数在时间变化上具有非常不同的表现特征[8].除了季风的全球视野外,汪品先[2]文章的亮点之一是对久远地质历史时期季风的论述.第四纪前的古气候记录,使气候系统中长尺度轨道周期的研究成为可能,也可以考察北极、甚至两极无冰时期的季风行为.尽管目前数据的局限性还不允许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汪品先关于气候系统中的长偏心率信号是否与长尺度季风周期有关的想法值得重视.要全面理解热带驱动和高纬驱动的相互作用,科学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这个目标,我完全同意汪品先关于对热带驱动在调节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给予更多关注的观点.正是通过这种努力所引发出的和谐与争鸣的结合,使我们不断前进.

    推荐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CNKI知网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常见问题思考

    中国知网查重多少钱中国知网查重按什么收费?

    cnki知网毕业论文论文查重报告有几份?有什么分别?

    中国知网论文检测vip5.1与5.0系统有何区别一

    中国知网查重入口论文查重入口有哪些个优点?

    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和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知网外语论文知网检测可行吗?

    cnki知网论文查重入口有哪些优势?

    cnki查重检测会查表格内容吗

    学术不端论文检测能论文检测英语毕业论文吗?

    论文宝查重系本科论文检测系统统实现论文宝查重吗

    知网查重入口本科论文检测系统

    知网是如何检测查重图片的 如何通过知网检测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中国知网怎样检测大学生pmlc本科毕业论文[实用方法]

    学术不端论文查重查重上传提交样式要求

    了解毕业论文的查重规则轻松降重很简单

    本科论文查重系统有哪些比较常见的? 万方本科论文查重系统

    为什么有的知网期刊论文查重报告文档唯有两份?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浅析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认定

    论文类型各不相同论文查重也有区别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本科论文查重要求及重复率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是本科还是专科?

    论文标题是题目吗论文标题目

    渤海大学专科论文查重要求及重复率一

    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要单独进行才是重视